產業通訊
Industry News

外勞社/1140613 調查揭企業評估減碳對員工影響比例低 受訪企業中僅6成男女薪資無明顯差異

【外勞社記者劉達寬2025年6月13日報導】臺大風險中心本週發布《企業永續揭露準備度調查》指出碳定價政策力道不足、法規與政策目標缺乏統整,導致對供應鏈碳盤查與減量目標退步、綠色貸款需求低;企業仍存在性別與年齡歧視,應強化勞動人權履行盡職調查。

 

少數企業仍有性別年齡歧視
此次調查今年3至4月間進行,調查對象為臺灣年營收一億元以上企業,並針對重點產業(傳統高碳排製造業、電子高碳排製造業、營建工程業、運輸及倉儲業、不動產業、金融服務業)、其餘製造業,依比例分層隨機抽樣906家。調查聚焦在國際推行淨零碳排並擴大ESG之治理與市場趨勢:氣候揭露、永續金融與勞動人權。在勞動人權與職場友善等方面,調查發現少數企業在僱用員工時仍有性別(4.0%)與年齡的考量(13.0%)。僅六成企業(64.1%)表示男女薪資無明顯差異。近六成企業(59.2%)表示男性主管人數高於女性。

 

在勞工參與方面,針對減碳對員工的影響,五成企業(53.4%)表示若減碳計畫對員工產生重大影響有建立溝通對話的管道,但僅不到兩成企業(16.2%)有評估減碳計畫對員工影響。而在供應商人權盡職調查方面,全體受訪企業有八成(81.8%)表示針對具顯著負面人權衝擊的供應商會終止合作,但僅五成(51.0%)有將人權等社會指標納入供應商評選機制,且僅二成(21.3%)有進行實地稽核的供應商人權盡職調查。

 

可能未能及早辨識負面人權衝擊
風險中心說明,電子高碳排產業及有進行氣候揭露的企業,有較高比例對工廠或營運據點及供應商實施人權盡職調查,但整體仍須加強。企業針對具顯著負面人權衝擊的供應商有終止合作機制,但可能未能及早辨識、預防與減輕潛在負面影響。

 

在氣候揭露方面,受訪企業中兩成
(20.2%)有氣候相關財務揭露(TCFD),上市櫃企業則有六成(60.6%),呈逐年成長。但實施內部碳定價的企業仍相當少,僅占受訪企業2.3%,即便是有TCFD的企業中也僅不到一成(9.3%)。企業在溫室氣體資訊揭露及訂定淨零目標停滯,供應鏈碳盤查及訂定減量目標方面退步。

 

淨零目標停滯 綠色金融需求低
永續金融方面,僅一成企業(13.3%)曾與金融機構進行氣候相關議合,其中有近七成(67.8%)表示金融機構關注議題為碳盤查。企業受金融機構要求提供氣候資訊、或因相關表現而獲得更優惠融資條件者皆未見成長。此外,因應氣候風險與機會,企業對綠色貸款的需求僅兩成多(24.9%)。六成企業(60.1%)不清楚或不需要氣候相關金融商品。

 

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指出,調查顯示去年10月定調的碳費制度,並沒有驅動企業積極的訂定減碳目標、進行內部碳定價、強化供應鏈碳盤查等。同時,相關氣候政策與法規也缺乏明晰目標,綠色金融政策推動向下滲透率仍有相當的差距。對於風險中心的調查,環境部表示目前碳費徵收對象涵蓋範圍與該調查對象有落差,不宜以調查結果直接推論碳費制度推動成效。環境部指出約有8成以上的徵收對象有意願提出2030年的指定減量目標與自主減量計畫,其減碳規劃與成效可能未反映於風險中心的報告中。

 

環境部:調查與碳費徵收對象不同
環境部也補充,截至目前為止,已有152件自主減量計畫正式提出申請(附表一行業別指定削減率計38件;附表二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計114件),因應美國關稅政策衝擊也延後申請期限。環境部也在3月公告第三波碳盤查管制對象。環境部強調,碳定價制度是引導市場長期行動的治理手段,需仰賴制度落實與配套,將持續精進制度設計,強化政策誘因。

 

點閱人數 : 74

TOP